2019年11月9日上午8时30分,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冯惠玲做客我校名家讲坛,为师生作了题为“数字记忆的文化内涵与构建方法”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我学院黄新荣教授主持,档案学、图书馆学及其它专业相关师生参加了本次报告。
冯惠玲教授既是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的建构者之一,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创性地进行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她有关电子文件特性、管理规律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均颇受关注。报告伊始,冯教授笑谈身边人称她的“旧爱”是电子文件,“新欢”是数字记忆,而如今的她“一手新欢一手旧爱”,享受做好眼前事、当下事的意义,收获实践的愉悦。
本次报告主要分为四个模块,冯教授从人类记忆的革命出发,阐述数字记忆的产生过程、文化内涵、核心要件及记忆机构的责任与担当。她先是带我们回味人类记忆的变革其实是一部战胜遗忘、保存记忆的历史,从人脑记忆到借助档案馆、图书馆等存储体外物质记忆,再到借助计算机“联想”功能的数字记忆,记忆无疑是触动人类认知和情感的当代热词。但数字阅读、数字化生存带来便利的同时,人类记忆难免因碎片化、流量化、浅显化遭到解构与蚕食。为了应对“失忆风险”,冯教授主张数字时代的“失忆症”要用数字手段救治,数字记忆依仗数字的功能去追逐记忆的情怀,其功能强大,类型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国家记忆、跨国记忆、地区记忆、社群记忆、文化现象记忆、个人记忆等;其基本形态多为展陈型、叙事型的复合型呈现,如荷兰记忆、中国记忆、上海年华等;其功能架构多以“两站一库”即专题网站、互动网站和资源库构建。且数字记忆涉及多学科交叉、多领域交叉,具有全记忆、多资源、双面向、深挖掘、多媒介的特点,同时与数字人文相交相错,在开放与包容中探索更多可能。
提及数字记忆的五大核心要件,冯教授先是从功能定位要素谈起,即从数字记忆的存储和提取入手,既要便于输入、编码、保存,也要利于展示、备查。其次,她结合北京记忆选题实例,深入讲解文化阐释要素,选题时好的文化符号、好的资源、好的主持人缺一不可,才能对所选对象进行解读和多维延展。再次,资源整合要素尤为关键,不仅包括空间存在资源,也包括丰富的官方档案、书刊、口述资料、家谱等史料资源。此外,可视展示方式包含叙事展示、专类资源展示、时间轴展示、3D建模、VR/AR、机器学习、全景技术等,使人不近其景而身临其境。最后,技术支撑要素涉及资源采集、加工、管理保存、展示利用、系统运维,为数字记忆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支持。
数字记忆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记忆机构也没有停止脚步。一方面,记忆机构有责任保存文化实践活动和物质形式实在这两类基本要素,另一方面,记忆机构与数字记忆建构工作有内在吻合性,为未来保存当下、为当下证明价值,数字记忆的魅力即在此刻。
“寻觅过去,制作历史”,冯惠玲教授的结束语既是对本场报告的总结,也为西大图档学子的职业生涯埋下一颗种子。之后,冯教授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并与我校图档案专业的部分老师与研究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