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3日-14日,“第七届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论坛暨首届鳌山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在山东大学(青岛)举办,本次论坛共开设1个主论坛和16个平行论坛,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我校等近百所高校师生,应急管理部、山东省应急管理厅、济南市应急管理局等实务部门领导,300余人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参加了会议。我院雷晓康教授作了以《应急管理专业生态群的规划与构建》为题的报告。
(雷晓康教授进行报告)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各类风险交织叠加并跨域演化,“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频发,应急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日益显著,人民群众对安全的需求更为强烈,社会各界对应急管理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为建设好、发展好应急管理专业,培养更多优秀应急管理人才,需要规划与构建应急管理专业生态群。因此,雷晓康教授提出,基于系统思维与聚合力量的规划理念,应急管理专业生态群包括科研、教学、实践、交流、阅读与感知六大模块。科研模块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源头之水,我校正从三个方面提升应急管理科研水平:一是从实践中选择真问题、新问题予以研究;二是努力从思辨式研究向实证型研究转变;三是追求多维度的研究成果。教学模块是育人之本,我校应急管理专业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编写系列教材,实施集体备课会制度,重视课程实践。实践模块是应急管理专业的练兵场,能为科研提供新问题,能为教学提供鲜活案例,我校应急管理专业学生在课程、项目与培养方案的驱动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在合作单位的支持下,开展多层次、多场景的社会实践。交流模块是通过思想碰撞而产生新思想的重要方式,我校应急管理专业注重内部交流与外部交流,内部交流包括教师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外部交流主要是以全国应急管理本科专业高校联盟为载体而进行的。阅读模块是我校应急管理专业学生输入知识的重要方式,目前推出了推荐阅读的书目,设置了读书考核环节,形成了研究生读书报告会制度,正在建设泛在阅读空间。感知模块是应急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一模块可以提升学生的情境感知能力与感性思维能力,目前我校应急管理专业通过学生自组织的“看电影,学应急”系列活动与教师组织的现场观察与讨论,实现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模式的情境感知。
雷晓康教授认为,我校应急管理专业生态群的构建离不开应急管理团队的共同努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我校应急管理团队是一个多维团队:既是科研团队,又是教学团队,仍是社会服务团队,还是组织团队。“组织团队”是指团队中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竞赛、实践等活动。
雷晓康教授提出,我校应急管理团队通过动脑+动手“双线制”来培养学生,使其具备各种能力。应急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分三个层次:基础能力、拓展能力和高级能力。基础能力主要包括:①现场调查与风险识别;②数据搜集与隐患排查;③数据分析与情况诊断;④情境感知与情境建模。拓展能力包括:①应急法律法规应用;②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③应急决策与指挥;④危机沟通与公关。高级能力包括:①研究方法选择与应用;②学术论文撰写;③研究问题识别与发现;④研究项目规划与管理。应急管理本科毕业生应具备基础能力和部分拓展能力;应急管理硕士应具有基础能力、拓展能力与部分高级能力;应急管理博士应完全具备这三类能力。
雷晓康教授指出,在动脑培养线中,从低年级本科生到高年级本科生,再到硕士生,最后到博士生,先后应用的培养手段包括:通识课程、平台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研究方法课程、交叉课程、论文指导课程、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等。培养方案对这些培养手段提供了文件支撑,班主任、辅导员、导师、团队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等共同保障这些培养手段的实施。在动手培养线中,从低年级本科生到高年级本科生,再到硕士生,最后到博士生,先后应用的培养手段包括:基础阅读、学生报告、课程实践、项目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论文发表、建言献策等。这些活动紧扣社会需求,角色扮演、翻转课堂、应急管理学子如是说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培养方式。
“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论坛”由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在2015年首次创办,旨在推动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发展,至今已经在南京、西安、青岛等多地成功举办七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