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自20世纪60年代起,“枫桥经验”一词就已响遍全国,这个由浙江绍兴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经过一代接一代实践者的不懈努力、不断丰富、不停创新,如今“枫桥经验”已发展成为顺应新时代的枫桥新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部分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应急管理领域同样需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创造出依靠基层、发动群众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的途径和办法,逐渐形成工作机制和实践经验,全面提升基层风险防控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此,中国应急管理报浙江记者站组织和邀请浙江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共同联合成立课题组,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实地走访调研、外出座谈专访、集中研讨论证等多种方式方法,对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绍兴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进行认真归纳、科学总结,提炼绍兴应急系统扛起“枫桥经验”发源地的使命担当,不断丰富与创新应急理念、管理体系和工作载体,将“枫桥经验”这一基层治理经验应用到应急管理领域,从体制机制及能力建设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实践,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有力保障。对全国应急管理领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改革进步提供了“绍兴样本”,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2019年以来,新时代“枫桥经验”已连续写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如今,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然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是人民至上,其本质是人民主体性,治理为了群众,治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就地解决矛盾和纠纷,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就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枫桥经验”的重大意义,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更好地把社会治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治理之要,重在基层。作为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基层治理的成功模式,“枫桥经验”的精髓,在于牢牢抓住基层基础这一本源,坚持源头治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处置前移,最大限度把矛盾风险防范化解在基层,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而基层作为各类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直接承受者,同样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前沿阵地、首要防线,需要通过完善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健全风险识别、监测预警、隐患排查和及时处置闭环等管理机制,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这些因素为“枫桥经验”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共性基础。
首先,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是以人民为中心,这对于应急管理和消防救援事业的指导价值在于“人民群众的生命至上”。这种价值观的认同必然促使应急管理工作从个人的患得患失、部门的患得患失转变到以群众的安危为中心、以群众的得失为中心,从管理的工作理念转化提升为服务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基层应急和消防一体化机制是为了人民、保护人民、造福人民。
其次,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基层安全问题就地闭环解决。这一点对于应急管理领域的基层治理具有启迪的意义,即从镇街到村社,基层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关口,是应急救援处置的第一现场,是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安全与应急的主战场,应从体制机制等根本上认识到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工作一体化融合的重要性,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强化全灾种管理,做到“防早灭小救了损少”。
再次,新时代“枫桥经验”依靠群众路线,实行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共享共建,是全面的治理而不是单层的管理。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涉及面非常繁杂,更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为了群众,推动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实现各类应急队伍协同联动。普及全社会安全与应急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安全应急意识,培养群众自救、互救、智救的能力和水平,鼓励群众踊跃做“安全吹哨人”,让群众共享全方位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维护公共安全体系,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
然而,自2018年应急管理机构改革以来,如何将基层应急和消防安全工作一体化融合,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点和重点。据中国应急管理学会有关专家介绍,国家应急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未涉及基层乡镇,基层一度出现“断档”“掉链子”现象。
全国基层应急管理普遍存在基础弱、底子薄的问题和不足,主要集中在:一是基层应急指挥机构尚未实现真正融合统合,分灾种设立的情况突出,面临指挥力量分散、统筹协调不力的困境;二是消防机构改制转隶应急管理部后,基层消防安全监管出现空档,基层消防与应急之间如何形成聚合力的问题亟需解决;三是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人、财、物保障不足,“空心化”“断层化”“碎片化”现象凸显;四是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定岗、定责、定人”不明确、不到位,工作评价体系不健全;五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广度深度不够,企业、社会组织和群众力量缺乏多元参与的有效路径,尚未形成健全有效的基层应急管理模式。因此,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十分必要、非常紧迫。
通过大量调研,课题组认为,将资源配置在基层,将力量聚集在基层,将管理下沉在基层,将风险管控在基层,是“枫桥经验”在应急管理领域应用的本质体现。在应急管理领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将风险有效管控在基层、将隐患及时消除在基层一线,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必然要求。
浙江省绍兴市地处浙江中北部,钱塘江河口段南岸,河网密布,地貌比较复杂,台风、地质、小流域山洪、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
与此同时,安全生产领域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庞大,危险化学品、矿山、印染纺织等传统行业领域安全风险更加突出和集中,加之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带来的新兴风险、未知隐患不断涌现,各类风险隐患的跨界性、关联性、穿透性、放大性显著增强,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越城区是绍兴市的主城区,目前该区范围内房屋建筑、智慧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体量大,且深基坑、盾构机掘进、高大支模架、大体量梁板吊装等“高、大、难”项目日益增多,城市建设的建筑施工领域安全风险较大,事故多发频发。今年是越城区的袍江工业区块印染、化工、电镀等企业改造搬迁的关键之年,在改造搬迁过程中容易存在人员流动大、思想稳定差、日常管理粗、安全投入少、特种作业多、危化品与危废处置松、化工装置设备拆除难等不利于安全生产的因素,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
化工业是上虞区需要持续改造提升的传统支柱产业,该区的氟精细化工产业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近年来,该区不断推进化工产业改造升级,实现“一园式”集聚发展,重点实施数字化智慧生产改造。这其中一些生产企业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的缺陷”等不容小觑。
纺织加工企业为主的诸暨市火灾隐患较大,2022年有135起。企业自建燃气设施较多,目前有80多家企业仍在用自建的储存设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地处绍兴南部山区的嵊州市山高路远、道路曲折、路面狭窄、道路转弯多、高低坡度大,交通安全问题突出。特别是每年的汛期或台风对其影响较大,在雨雪冰冻天气,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更是突出。此外,该市有不少危险化学品使用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危险化学品仓库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警示标志、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等安全设施不到位,存在重大安全风险。
新昌县应急管理部门对涉爆粉尘企业的安全生产格外关注,这类企业虽经过数轮整治排查,仍然容易反复,特别是清理时的扬尘存在爆炸风险。其他类型企业中,“厂中厂”多、 “低小散”多,安全管理难度较大。除此之外,过境的危化品运输车辆较多,易发生危化品道路运输事故。
“新时代‘枫桥经验’催生了基层应急和消防一体化建设‘绍兴实践’。通过长期的涵养、学习、指导与实践,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用‘枫桥经验’来指导我们应急系统的工作实践,成为一种潜意识的自觉行动。”绍兴市应急管理局督查专员吴先朝表示。
绍兴市借助具有得天独厚的“枫桥经验”发源地这一优势,在应急管理领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实践基层应急和消防一体化建设,科学设置了以规划建设、职能融合、使用管理、综合保障四个一体化为路径与方法;构建了任务导向、方向清晰的目标体系,改革引领、条块清晰的工作体系,专业取向、支撑有力的保障体系,奖罚分明、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等四大体系。
(一)科学设置与积极推进四个一体化建设
规划建设一体化,推动确立“大应急、大减灾、大救援”体系。绍兴通过全市层面的设计,实现了安全生产、自然灾害、消防安全等相关工作归口管理,分管领导排位更高,人员配置持续增强,工作范围由生产安全、灾害防治为主延展全民防范和预防为主,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信息等资源实现了多元共享,有机构、有地位、有人才、有装备、有专业。具体表现在:一是破解“多而散”。出台《绍兴市基层应急和消防一体化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整合镇街安委会、消安委、防指等议事协调机构职能,建立健全以主要领导负总责,一名党(工)委班子成员且排位第一的行政副职牵头,统领本辖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工作。二是破解“少而弱”。通过明确人员配置标准、招聘专业背景人员、派驻消防文员等形式,实体化运作镇街应急和消防管理办公室,并由一名行政或事业编制人员专职负责,享受中层正职待遇。三是破解“旧而缺”。为各应急管理办设置“四室一中心”(即有统一标志标识的办公室、询问室、会商室、救援指挥室和物资保障中心),将各镇街智慧应急终端统一接入应急管理指挥平台,统一配置行政执法车辆、可视化单兵、卫星电话及执法记录议等必要装备,统一配备应急救援物资。
职能综合一体化,推动建立“更聚焦、更协同、更高效”机制。一是构建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以“枫桥式”镇街应急和消防管理办公室规范化创建为抓手,明确创建标准。将原来的职能,进行全面的整合、归并、重新定义。与新的职能定位相对应,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全面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预警预报工作机制、镇(街)村(居)宣传教育培训机制。二是探索高效化的融合机制。在镇街探索应急和消防融合机制,整合镇街原分散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自然灾害治理职能为一体,在县区级层面每季度召开应急(安委办)、消防(消安办)联席会议,共同加强业务指导,实现信息共享制度化和联合执法常态化。三是提升基层应急消防管理人员执法水平。在市应急管理局和司法部门的统一组织下,实现镇街应急管理工作人员持证执法全覆盖;通过委托执法方式,赋予各镇街一定执法权,并通过观摩执法、外出考察、案卷评审等方式,提高其自主办案能力。
综合保障一体化,推动提升“强储备、强治理、强救援”能力。一是落实经费。建立与财政增长相匹配的基层应急和消防经费保障机制,设立“枫桥式”应急消防办专项奖补资金。加大对社会救援队伍、志愿者救援队伍的支持帮扶力度,对参与救援、竞赛、训练等情况给予适当奖补。二是多元一体共建共治。镇街、村社依托民兵预备役人员、专职消防队、保安员、警务人员、医务人员等组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成为“扎根”本地应急力量,成为防小救早的主力军。三是增强一线应急响应能力。绍兴全市结合深化“15分钟应急消防救援圈”建设,充分利用消防、原安监、森林防火资源站点和人员优势,组建“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镇街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全市提档升级村级义务应急消防队500支。2022年还组建应急“轻骑兵”,配备46辆摩托车及便携式应急急救装备,精准破解老城区及狭窄道路导致救援难题。
使用管理一体化,推动畅通“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监管。一是建立全覆盖责任体系。向镇街延伸安全生产“1+X”责任体系,并明确相应工作规章,确保责任层层传导到位。梳理党委、政府责任清单和履职清单,推动履职尽责。把镇街纳入年度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对象并进行指数排名,建立日常工作的联络对接和重点工作的督导机制,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二是建立全域监管体系。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位”的要求,绍兴市将村社区、企业园区应急消防工作纳入“五星 3A”创建考核,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四平台”“110应急联动平台”,将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自然灾害等风险隐患巡查等工作纳入基层网格员工作职责,拓展信息来源,充分发挥村社应急消防管理的“哨兵”作用,倡导隐患自查自改的同时,鼓励安全生产隐患举报,落实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形成社会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严格落实隐患上报、核查、整改、查处、举一反三、复盘销号全过程机制,构建完善的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流转、分级处置、结果反馈闭环系统。三是建立智能防控体系。立足预防为先、救援在前,用数字集成打造多渠道隐患智治、全要素指挥作战的风险防控格局。已上线“应急管理综合指挥”和“消防一体化智治”两大数字平台,贯通基层治理“四个平台”、餐饮油烟监测等9个系统,融入监督管理、监测管理、指挥救援、决策支持、政务管理等5大应用,融合7大类1076项应急辅助信息和6.8万条消防物联数据,实现“一张图”统揽全域安全。借力网络大城市建设,实现了应急管理数字化应用与基层治理“141”体系、防汛防台在线、森林防灭火在线的区县、镇街全面贯通。四是建立高效救援体系。继续推进“快响直达”应急救援圈建设,加强组建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结合本地风险特点、人员集中度等因素,编制针对性、操作性、协同性、识别性更强的应急预案,基层应急救援队伍与应急预案纳入市县两级指挥调度体系,提升风险预警发布覆盖面和时效性。
(二)着力构建与全力推行四大管控支撑体系
构建任务导向、方向明晰的目标体系。将镇街应急和消防安全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的建成率和挂牌率、工作人员配备率、数字化应用延伸率、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组建率、应急物资装备和减灾生活物资标准化配备率和“多案合一”综合应急预案编制率“六个100%”设定为近期目标。对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应急救援、防灾减灾领域,分解出生产安全和火灾事故起数、亡人数、有效救援时间、因灾致损致亡等18项重要指标,具体目标值设定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100%及18项重要指标的实现作为应急和消防融合后的成效进行衡量。
构建改革引领、条块清晰的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全覆盖”的安全领导体系。深化镇街“1+X”安全责任体系,统一设置应急和消防安全委员会,下设应急和消防管理办公室,党委政府定期研究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工作,制定镇村应急和消防管理日常工作制度,落实值班值守、信息报送、重大事项请示等标准化工作,制定辖区村(社)、企业应急和消防管理工作的指导、督促、考核机制,按照“有健全的班子、有独立的队伍、有独立的办公场所、有独立的执法办案能力、有经费保障、有执法车辆、有高效运行的机制”七有标准对应急和消防管理办公室进行标准化建设考核。二是建立“全方位”的安全责任体系。按照“全覆盖、无盲区”的要求,各镇街与村社、各类“个、微、小”主体,部门、行业、系统与所属企业将逐一签订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书;各行业主管部门下发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正、负面”清单,应急和消防管理办公室统筹制定镇街“正、负面”清单,压实各职能办线和各类投资主体、产权单位、出租与承租主体、生产经营使用单位、施工单位、主办单位等各类主体的应急管理和消防安全责任。三是建立“可应用”的智能防控体系。立足预防为先、救援在前,用数字集成打造多渠道隐患智治、全要素指挥作战的风险防控格局。推动防汛防台在线、消防安全风险防控等数字化应用在镇街全面使用。全市1509家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全部使用自主管理应用。四是建立“无盲区”的安全监管体系。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责任到位”的要求,将安全生产、消防安全、自然灾害等风险隐患巡查等工作纳入网格员职责,构建信息收集、问题发现、任务流转、分级处置、结果反馈闭环系统。要求重大安全生产和火灾隐患挂牌,每年市级不少于20家,各区县不少于50家,年火灾起数超50起的镇街每年挂牌不少于1家。五是建立“群众性”的宣传教育体系。按照“会管、会逃、会救”的要求,区、县(市)安委办、消安办联合出台镇街宣传教育职责,部门制定宣传重点清单,并对乡镇街道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业务指导。各镇街每年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对社区应急管理员、网格员开展业务培训,企业依法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村社应急消防安全宣传全覆盖活动,强化市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六是建立“高效率”的应急救援体系。在“15分钟应急救援圈”的基础上,2007个村社建立了应急突击队,全面推进全市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基层一线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做到了“快响直达”全覆盖。
构建专业取向、支撑有力的保障体系。一是加强力量保障。鼓励优秀年轻干部到镇街应急和消防管理岗位锻炼,在职务或职级晋升优先予以考虑。落实人员编制,省、市级中心镇等有条件的乡镇(街道)人员配置不少于7名,其他镇街不少于5名,具有行政执法资格人员不少于2名,做到“定岗、定责、定员”。二是加强基础保障。按“六个一”标准(一张责任表格、一套监测预警设备、一批防汛救灾物资、一套应急通信设备、一台应急发电机、一台排水泵)落实应急准备。三是加强经费保障。全市把应急消防管理工作列入十大民生项目,做到预算优先审批,奖补政策优先落实,社会应救援队伍优先扶持。
构建奖罚分明、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一是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指数和消防安全“枫桥指数”,对镇街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责任体系建设、安全隐患排查、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监管执法、宣教培训等情况开展过程动态评价;实行“绿蓝黄红”四色过程管理,配套实行工作晾晒机制和“开小灶”“末位告诫”制度。二是构建社会评价体系。利用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展人民群众、社会团体对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及消防领域的安全感指数评价,以群众认可度、满意度为标准,体现镇街应急和消防工作成效。三是构建组织评价体系。将应急和消防管理工作纳入急难险重岗位对待,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及时予以褒扬激励。开展“最美应急人”“最美消防员”“119消防奖”等评选活动,提高基层镇街、村社应急和消防工作人员和社会救援力量、志愿者等群体获奖比例,提升岗位(职业)的荣誉感。
绍兴市通过“枫桥经验”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实践,持续优化、深化和提升基层应急管理和消防职责一体化建设工作,有效地释放了一体化后的整合、聚合、聚焦、放大、提升效应,初步解决了职责边界不清、应急力量松散、应急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取得了良好成效。
清晰明确职能,解决了职责边界不清留有死角的问题。镇街是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最关键、最前沿,而人手不足、一职多责、职责不清、边界不清,一直是基层应急管理和消防工作的难题,将基层应急和消防融合,通过责任清单的梳理,厘清风险和责任边界,明确主体责任的落实,消除灾害和隐患死角,形成防控前移,群防群治、防小救早的安全发展氛围。
组织更加聚焦,由原来的多个领导聚焦点凝聚为一个焦点。安全生产、消防救援、森林防火、防汛防台等多个职能、部门在镇街融合,用一个应急消防管理办公室统揽多个部门和领导小组的职能,让与安全和消防等有关的应急安全工作实现了归口化、专业化、规范化,由多个焦点汇聚成一个焦点,凝聚了人、才、物多方资源。
力量得到整合加强,由原来的捉襟见肘分散配置调整为集中配置。基层应急管理和消防职责一体化融合,节省了宝贵的行政资源,减少了人员、物资、场所的重复配置,握指为拳,集中发力,统一调度,集中配置,大大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特别在应急救援力量方面,通过有限的编制人员和专业救援力量,动员了大量的社会救援力量、志愿者救援力量,逐步形成了应急救援力量下沉基层,扎根基层、奉献基层的格局。
加强保障,由原来的两个方向保障集中为一个方向保障。通过融合基层应急管理和消防场地设施、物资装备,融合基层应急管理和专项消防队工作人员,强化了基层应急和消防管理工作,同时加强数字赋能,完善上下联通,落实专项资金,点燃了全民参与其中的激情,把两个、甚至多个方向的保障,集中到一个方向,让保障更及时更有力更坚强。
有力促进了工作,群众、企业的安全感显著增强。镇街和企业、组织,是社会的一个中枢。应急管理和消防职责一体化融合,15分种应急响应圈,在做好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消防管理等应急救援的同时,还实现了阵地宣传和体验演练功能,增加了检查风险隐患和公益服务功能,大大提高会防、会逃、会救能力,自然灾害和消防灾害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损失大大降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进而推动全社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为“枫桥经验”发源地,绍兴市锐意改革,以人民为中心、以应急为核心,在全市103个镇街成立“应急和消防安全委员会”和管理办公室,融合机构、做实职能、强化力量、配齐装备,并形成工作机制,为课题组专家总结、提炼在应急管理领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理论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应急管理报社党委书记 崔涛:在应急管理领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首先要真正读懂“枫桥经验”的时代内涵。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为“枫桥经验”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更好在基层化解风险指明了方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要牢固树立强基导向,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切实管控好风险、化解隐患。
其次要抓住新时代“枫桥经验”新特征,领悟新启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深化。一是在风险预防和化解中,必须坚持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既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作用,又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发挥基层社会组织等主体作用,着力解决群众参与的制度建设问题,解决政府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二是必须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既要强化管理,更要优化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既要完善管理体制,又要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着力解决基层应急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问题。四是必须依靠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既要科学运用网络技术,又要加快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着力构建和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精细化的基础信息平台。
应急管理部安全生产监察专员 李豪文:绍兴市探索形成的新时代应急管理领域的“绍兴实践”,特色鲜明、成效突出,极具前瞻性、极具创新性、极具代表性、极具典型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在基层落地落实的具体展现,是新发展阶段基层应急与消防安全有机融合的创新实践,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有益探索,体现了绍兴市委市政府和应急管理部门的改革创新精神和使命担当精神。建议在规范建设上,围绕“六个100%”“四室一中心”等,争取尽快完善形成镇村基层应急和消防安全治理模式规范的地方标准;围绕体制改革即安监站改革后的新变化,完善赋予应急管理站所的职责、明确任务要求;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应急管理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贺定超:“绍兴实践”有效解决了改革过程中的短板和不足,为构建全国大应急、大安全格局作出了新贡献。在应急管理领域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要注意聚焦于预防,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要注重实效的体现,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稳步推进、讲求实效的模式。不光是应急和基层消防要融合,还要涵盖防灾减灾等多方面。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解决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主动行动,全面深化提升各方面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我学院国家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王宏伟: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管理现代化一定要有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常态治理和应急治理要求有一种动态的衔接。另外要实行调派,解决基层应急和消防调度流程管理等问题。把基层政权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有效的组合,才能够既有秩序,又有活力。
浙江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院执行院长 丁光飞:依靠和发动群众是“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整体智治、多元协同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显著特点。基层应急消防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群众和社会力量也是做好基层应急消防工作的必要的力量来源。“绍兴实践”把一体化规范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创新点,为提升新时代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了绍兴实践和绍兴方案。建议:一是在工作协同上进一步拓展。从基层社会智治着眼,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为依托,进一步打通与公安、卫生等部门以及属地镇村的条线隔阂,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二是在文化融合上进一步深化。发挥改革的“乘数效应”,增加相关文化建设,把新时代“枫桥经验”体现在全方位。三是在精准有效上进一步强化。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搞标准化的同时避免“一刀切”。考虑差异化的公共需求和供给能力,注重投入和产出效益比,尤其要把人员配置和装备配置作为重要一步,不断提升基层应急保障服务的能力和效果。
《中国应急管理》杂志执行主编 张广泉:“枫桥经验”的诞生和创新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和强劲生命力,深刻把握“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切实在新时代,把“枫桥经验”植入风险管控、危机管理工作,将风险管控与应急处置有机融合,将有助于基层政府将危机处置在“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结合浙江省绍兴市在应急管理领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应用实践,我认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一要注重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创新与发展。“枫桥经验”具有发展性,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枫桥经验”覆盖的领域和层级在不断拓展,从政法维稳延伸到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乃至区域治理,从村社、乡镇扩展到县区、地市。“枫桥经验”具有系统性,强调整体治理,治理主体突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治理内容涉及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治理时段强调全程治理,包括前端治理、中端治理和末端治理;治理手段从传统方法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手段;治理层级从基层一线村社治理,延伸至乡镇、县区、地市甚至更高层级。
二要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根植于“危机管控”体系中。首先,要将防风险融入“枫桥经验”理念,提高预测预警预防风险能力,从关注矛盾纠纷的传统视角转变为重视社会风险的现代视角,普遍树立“风险社会”意识,更新“枫桥经验”的现代化新发展。要建立健全社会风险研判、防控协同机制、隐患化解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风险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其次,要将风险评估纳入“枫桥经验”制度框架,从源头防范基层重大决策风险。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我国风险治理的顶层制度,充分发挥“枫桥经验”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群众工作优势,做实做细做精调查研究、风险识别、公众参与、科学论证等环节,把大量“源发性风险”管控在决策之前。再次,要将应急响应与处置嵌入“枫桥经验”工作体系,增强基层的危机管控能力。要以忧患意识、底线思维为引领,以“枫桥经验”相关工作体系、机制为基础,整合力量资源,完善防控体系,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问题联治、事件联处、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制定实战化应急预案,加强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基层社会整体应急管理能力。
(“枫桥经验”基层应急与消防安全一体化“绍兴实践”理论研究课题组成员:徐文标、郭喨、徐舜、田柯宗、周祝承、刘向伟、潘颖瑛、应蕾)
本文转载于《中国应急管理》杂志2023年第一期
编辑:魏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