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献青春力量,书写青年担当。为响应我校2023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应急管理学院“丰绿水涟漪,护锦绣山河”小分队于2023年8月15日至8月20日前往陕西省延安市黄河壶口瀑布进行了为期七天的实地调研,用青春抒写青山绿水故事,将应急管理理论落在祖国大地上,提高学子们的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水平,普及并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黄土入我怀,静听河母哮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伴随着呼啸的山风与渐渐低垂的夜幕,连绵不断的黄土地貌进入了实践队的眼帘,古朴雄伟之感扑面而来,但看到没有恰当保护措施的陡峭黄土块,其中的隐忧也潜行而来。
实践队成员先就未来几日的行程规划以及任务分配展开了讨论。并对团队的研究方向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与明确,力求最大程度体现应急管理特色。经过一夜休整与规划,实践队次日一早乘大巴到达黄河壶口瀑布,壶口瀑布的壮阔率先击中了实践队的心神,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文明的起源地,但经过黄土高原时成了把“双刃剑”。在秦晋峡谷的末端,河床已是坚硬的岩石,但依旧被汹涌的河水割出一条深沟,最险之处宽不过30米,河水咆哮而至,跌入狭如壶口的地缝,这便是“千里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
实践队成员一行人来到黄河壶口瀑布景区,从游客中心开始细致探查景区有关应急的种种制度与措施。实践队成员根据前一日分工有条不紊开展实践工作。骄阳酷暑磨灭不了实践队的信念,反而助长她们的热情,在实践中,实践队通过资料收集和实地问询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了解了壶口瀑布河道过流能力、防凌防汛应急措施落实、安全管理和黄河水文地质概况。实践队员发现以往所学均在实践过程中有所体现,于是欣然从应急管理专业知识角度进行风险隐患的评估,分析景区内消防、排涝、疏散等应急准备设施是否到位等。在探查过程中,她们发现景区的应急工作总体来看是到位的,个别领域有些许疏漏。
在游客中心,工作人员所设置的“景区最大承载量公示牌”就是灾害预防方面很好的举措之一,控制人流量可以在灾难发生时有效减少伤亡。
随后,实践队成员来到了壶口地质博物馆,查阅了黄河地质相关资料,从根源上探寻黄河流域灾害发生的原因,从根本上寻找预防灾害的策略,制定应急制度与措施,评估应急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在景区参观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也发现了许多数字化技术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的应用。在瀑布旁边,设有智能水文电子屏,能够实时显示黄河流量、含沙量等信息,以便景区工作人员能实时监测黄河的水文情况,合理作出预判,预防灾难的发生。在道路沿线、商业售卖区,实践队成员也看到了多处设有消防设施,包括消防栓、微型消防站、消防物资库等等。在消防方面的应急管理工作非常到位,是值得每一个应急管理工作者应学习的内容。
实践队员留意到河道旁均设有围栏并配有救护人员,但在拥挤的人群中,依然存在围栏不够完备,救生人员人数较少,无法顾全所有等隐患,在疏散设施上,景区的楼梯较陡,并且没有明确指示上下楼梯的方向,易发生踩踏事故。
采访旅游者,提高应急力
次日,实践队两两一组分头行动,在壶口瀑布景区各处礼貌采访游客,以一人采访一人实时记录、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旅游者黄河基础文化了解、灾害应急防范技能、对景区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的评价、文化认同等等基础资料,同时普及相关知识。经过一天辛劳的实地采访,实践队收获颇丰。晚上,实践队汇集全部资料,在充足的资料基础上进一步整理、统计、分析。
实践队员发现多数游客对黄河有基本认识,并且家长乐于给孩子普及相关知识;但对于如何防灾、防灾技能不甚了解,但渴望了解;至于对景区风险隐患及防范措施,多数游客则表示不曾留意。八月多地的暴雨灾害敲响了人们心中警铃,由此可见,应急防灾知识及能力的科普十分有必要。
经过七天对黄河壶口瀑布的考察与调研,实践队成员学习到了不少关于应急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在实践中充分应用到了书本上的知识。应急管理工作是一个景区必须做好的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是景区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领域。应急管理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应急管理工作者,更应普及到大众,增强大众的灾害防范意识、自救意识,培养大众的防灾能力。应急管理专业的学子应提高专业能力,紧抓预防、制定、执行、监督等工作环节,使其环环相扣,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应急管理工作的大局,部分上和微观上把握应急管理工作的细节,力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