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市已连续多天实现社会面病例零发生,多地调整为低风险地区,部分区县、开发区已经开始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各高校已安排学生错峰离校,本轮疫情进入了收尾阶段。下一步工作将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尽早实现“动态清零”目标,严防疫情出现反弹。尽管总体形势向好,但防控工作仍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特别是在我国面临外防输入风险持续加大、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传播性较强、冬季气温低下加速病毒活跃、春运期间人员流动和聚集大幅增加的多重挑战下,仍需严密防范,切实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
然而,做好今年春节疫情防控工作、把各项防控措施落到位,更要谨防各地特别是基层在执行政策时的层层加码和“一刀切”处理。疫情防控政策是党和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主要工具,政策执行是公务员工作的核心内容。政策执行是否到位、是否正确,反映着公务员的思想情怀、执政理念和行政水平。政策执行要层层压实,但不能层层加码,不仅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责任担当的一次考验,也是在当前严峻复杂疫情防控形势下各地防控能力的一次检验。要做到层层压实,而不是层层加码,就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将新发展理念贯穿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使执行有力度,更有温度。这是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也是适应社会治理客观形势变化、破解政策“层层加码”难题的应有之义。
第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观。自觉树立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新的政绩观。
第二,引导群众理性看待新冠疫情。科学是战胜疫情的有力武器,科普工作对消弭群众对疫情恐慌情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过两年的斗争和防疫知识的宣传,社会层面对疫情的态度已由从最初的谈“疫”色变逐渐转向坦然面对,然而仍有部分地区和群众依然对疫情过度焦虑,甚至曾出现过对确诊患者信息“人肉”搜索和网暴的现象,这也是一种恐慌情绪的不良释放。各地科协组织、高校、科研机构等应进一步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应急科普产品的供给,增强战疫的信心和决心;各地医学学会应加大组织权威专家解疑的力度,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最大限度压缩谣言产生的空间。
第三,统筹协调 “防”“控”“通”三方面工作。“防”就是做好多渠道监测预警,坚持做到对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措施,防止引起更大范围的流行;“控”就是要做好科学规范疫情处置和分区分级精准管控,防止疫情外溢,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通”就是保障生产生活秩序稳定、人员流动安全、物资流通顺畅。按照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群众是否要就地过年,要根据所在地区疫情风险等级作出分析研判;对于返乡人员,应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科学、规范地做好各项防控措施。
第四,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全面依法治国是夯实中国之治的制度根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是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制度保障。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社会治理工作的全过程,着力强化基层干部依法执政观念和执法为民意识,真正把依法办事作为行动自觉和行为准则,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地方政府与其他地方政府、单位的动态博弈过程和“内卷化”困境。
第五,加快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以5G、区块链、量子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已经得到证实,我国部分东部城市和地区先试先行,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在上海精准防疫的先进经验中,利用“行程卡”“健康码”实现入沪人员排查和联防联控高效联动,运用通信大数据定位、人脸识别等技术进行最快摸排,为精准流调、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了重要支撑。借鉴上海精准防疫经验,应加大“城市大脑”“智慧社区”建设,切实促进管理手段多样化和管理水平、运行效率的提升。一是应加强数字化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树立大数据思维,加大和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建成具有本地特色的 “智慧治理”基本架构和管理体系;二是应加快数字技术与治理的深度融合,以智慧平台建设为载体,整合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等资源,提升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三是统筹各职能部门对信息的归口管理,加强信息同源化、同质化建设,确保数据开放共享,避免多头采集和重复报送而造成的大量人力物力浪费问题。
(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
2022年1月19日
【作者系ylzzcom永利总站线路检测讲师】
|